3)第二零二章 不寒而栗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系的亲贵。大约都无法预料。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睿王那句“花多眼乱,大伙儿的心思,也跟着乱了”,可不是玩笑话!一旦帝系偏移过甚,不论嗣皇帝出于哪一支,其他的支系。一定不服气:彼此都是一样的人,凭什么你那一支能做皇帝,我这一支就不能做皇帝?谁的祖宗的功劳少过谁吗?

  什么,你“德才兼备”?哈,哪个封的?我还说我“天纵英明”呢!

  这个念头一起,就不得了了!想一想司马氏的“八王之乱”吧!

  本朝的情形,不同两晋,未必会走到那一步,可是。八旗彼此之间,离心离德,怕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才是最可虑的!

  还有,如果嗣皇帝将来食言而肥,跑去尊崇“本生父”,重蹈前明“大礼仪”的覆辙,那就更加热闹了!

  这几重状况叠加在一起。大清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真是略一思之,便不寒而栗!

  文祥思潮起伏。自个儿猛吓自个儿,不过,“不寒而栗”的,并不止于他一人。

  惊心动魄的场景过去了,沉重的静默之中,大部分的亲贵。回过些味儿来了,不少人,都开始觉得心底隐隐生寒。

  不过,他们“不寒而栗”的对象和内容,并不同于文祥。

  远支亲贵、近支亲贵的感受。又不一样。

  除了睿王,其余的远支亲贵,原先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叫来见小皇帝最后一面——虽然,这一面,其实也没有真正见上,不过,意思总算到了;更加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有机会参与“议立嗣皇帝”这个恭王口中的“国家第一件大政”。

  本朝以八旗立国,国初之时,诸王贝勒并立,皇权其实有限。顺治朝,多尔衮独揽大权,压迫世祖,可是,另一方面,却也开始集权于枢庭。多尔衮死后,追爵毁墓,黜出玉牒,但他手造的这个局面,却维持了下来。某种意义上,如恭王“退归藩邸”之前,密议于文祥、宝鋆时分析过的,帝系算是“因祸得福”。

  康熙朝削藩,削的,不仅仅是西南三藩,其实还有帝系以外的军功宗王,在圣祖手上,皇权终于初步巩固了。

  世宗登基之后,不仅帝系以外,帝系以内的宗王,一般大力裁抑,怡贤亲王允祥,算是最后一位真正掌握事权的宗王。

  允祥死后,宗王不涉中枢,这条规矩,就算正式定了下来。雍正以后、乾、嘉、道、咸四朝,都凛遵无误。

  这条规矩,是在文宗手上、恭王身上打破的。文宗不仅叫恭王进了军机,还叫他做了军机领班——恭王是宣宗亲子、文宗胞弟,他的身份,不进军机便罢,既进军机,便无法居他人之下。

  文宗破坏祖制,并非因为他推重恭王,少了老六就过不了日子,实在是因为文宗之得位,不无机巧之嫌,自觉内疚神明,不能不对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