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 阻击点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壑,甚至石磨坊,等等――在上述阻击点各派驻数量不等的守军,叫中国人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最大限度迟滞敌军进入主战场的步伐,并为石州口部队到位争取时间。

  另外,也派出小股机动部队,尝试着对中国人进行袭扰。

  和长州军队发生“接触”,比关卓凡预想的要早。

  担任前卫的第四师第十三团,担任两翼侧卫的骑兵师第一团,时不时和长州的小股部队发生交火。不过,这些“接触”,只能算“浅尝辄止”,第十三团受命“攻击前进”,轩军行军的速度并未减缓多少。

  长州军发现,自己对中国人的“袭扰”,基本没有什么效果。

  轩军的骑兵侦察分队活动范围很大,长州军的小股部队总是在距离轩军主力还远的地方就被发现,基本失去“袭扰”的突然性。还有,担任轩军主力部队两翼侧卫的是骑兵团,而长州军几乎都是步兵,一经接触,如果骑兵团不肯放过他们,几乎肯定是跑不掉的。幸好骑兵团的主要任务是侧卫,不是追击歼敌,每次都是把长州人赶跑了就算了。

  地形对长州人也很不利。本来长州藩多山,低地只占全藩面积十分之一,问题是这十分之一的低地大部分都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就是现在双方发生“接触”的地方。

  也就是说,长州人既无法利用地势偷袭,打完了也无法利用地势逃跑,结果几轮“袭扰”下来,未给轩军造成任何实质性麻烦,自己反倒伤亡了不少。

  直到阻击点出现,才算开始了真正的麻烦。

  长州军的阻击点都不大,守军数量有限,但这些“钉子”,前卫团必须一个一个拔掉,后边的主力部队才能继续前进。

  战斗打响,十三团很快发现,这是前所未见的敌人。他们用的是线膛枪,射击准确而沉着,完全不是国内的发捻回匪之流可比;而和美国南部邦联的士兵相比,射击间歇更短,火力密度更大――显然,敌人装备了后膛枪。

  而且,这些日本人战斗意志坚决,打得十分顽强,十三团每拿下一个阻击点,都要花上相当的力气和时间,付出一定的伤亡。

  轩军前进的速度大大减缓,时不时地就要停下来等。

  后面的部队不晓得前面的情形,等得烦了,怪话就出来了:“十三团干什么吃的?行不行啊?不行的话,换别人上啊,别在前面占着茅坑不拉屎!”

  这么想的,包括第三师第九团――白人团的团长贝克。

  第三师被放到第二批出发的位置,已经有人在暗中嘀咕了:啥意思,功劳都给第四师吗?这算不算种族歧视?现在,四师十三团似乎久战不下,第九团的几个营长、连长,便跑到团长贝克那儿,鼓动他去找“老团长”施罗德,看看能不能把十三团的生意抢下来。

  他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