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6章 草船借箭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6章草船借箭

  张溪在十日内造成十万支箭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抄袭老秦人的流水线作业而已。

  当年大秦的军械供应,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到了军备齐整,让秦军不愁军械之用。

  一名工匠制作一支箭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那是因为从削箭杆开始到最后箭支成型,都需要占用这个工匠的时间,效率自然不高。

  但你让五千士卒别的啥也不干,就专门削箭杆,恐怕一天就能削出两三万箭杆出来,如果再来各五千人专门制作箭头和箭羽,再来个两千人专门组装.十天造十万支箭,真的不是不可能。

  就这,还是张溪考虑到士卒没有制箭经验,前期可能产生大量不合格箭矢,否则的话,可能五六天就能造完。

  当然,这只是理论状态,实际如何也得试了才知道,但这总是一个说出去能让人信服的办法。

  而且周瑜一共就只有五万多士卒,一下子被调走三分之一去造箭,还一造就是十天.打死周瑜都不可能同意,说不定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此诸葛亮听完了张溪的办法后,当时脸色就不太好看。

  真不怪诸葛亮,他确实不知道老秦人还有这种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毕竟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获取知识只能通过书本,而汉朝的书,很少会有人去记载秦朝的军械是怎么制作的。

  后世如果不是兵马俑的发现,现代很多人也不知道秦朝就有流水线作业了。

  可诸葛亮一听说这个流水线作业,再加上张溪说是秦朝就有的当时就后悔了。

  特么早知道自己就不要那么嘴快,为了装逼非说什么三天就够了如果真的按照张溪的说法去做,能不能造出来十万支箭不一定,但大概率能逼得周瑜收回造箭的要求。

  毕竟,周瑜不可能让三分之一的军力浪费在造箭上,而张溪的办法听起来还真的可以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到时候违令的就是周瑜,不是他诸葛亮了。

  可惜,现在没辙了,自己说的三天期限,只能自己含泪扛了。

  造箭是不行了,还是得借箭。

  只是诸葛亮也很好奇,张溪似乎一点都不着急自己能不能借来箭,他自己这会儿心里都没底呢。

  毕竟借箭能不能成,先决条件是江上会不会有大雾。

  冬天的长江,起雾是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凌晨的那段时间,长江上几乎每天都有雾气笼罩。

  但诸葛亮要得是大雾,那种能见度不超过十米的大雾,这样才能降低借箭的风险。

  这个诸葛亮都有点不敢保证,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因此,诸葛亮也没有藏着掖着,当下就把自己的计划,跟张溪一起商量起来。

  诸葛亮的计划张溪自然早知道,就是利用大雾垂江,曹军不敢轻出的缘故,用草人做兵,稻草覆盖满船身,靠近曹营水寨,前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