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82章 奇葩取士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2章奇葩取士

  刘备的“长安取士”,确实是一个奇葩。

  这个政策,前半段,看着像是察举制的延伸,又有点像曹魏的九品中正制,需要地方名士或者州郡官吏的推荐。

  换句话说,这对地方世家豪强们还是有利的。

  这年月,毕竟还是世家子弟有这个条件读书识字,一般的寒门子弟,在学识上,依然还是无法跟世家大族的子弟们相比的。

  但实际上,刘备对于这个地方名士的认定,并没有那么严格,而且也不限于一州只有那么一两个名额,也不要名士对被推荐人做出评定,只需要推荐就可以了。

  至于后半段吧,你要说他是察举制或者是九品中正制吧,他偏偏是用考试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而不是通过名士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才能。

  而你要说他不合礼法呢,这个考试也是刘备这个大汉天子亲自主持的,真要说起来的话,察举制的最后,也是需要天子亲自考察被举荐人才的品德,学识,这也能算是一种考试的方式。

  可你要说他是科举制.反正张溪是打死不承认,这玩意儿算科举制。

  科举制可不只是让皇帝亲自出面组织考试,那可是从乡试,会试,殿试为一体的,一整套人才选拔制度。

  但张溪也知道,在这个时代贸然开启科举制,那名声,不见得会比隋炀帝好到哪儿去张溪也没办法,只能是选择了妥协。

  而对于庞统和黄权来说,他们也觉得他们是妥协了,同意采用考试作为察举制的最后一关,而不是以地方名士的评定来决定一个人是否具备出仕的资格。

  毕竟,这年月,察举制的弊端也已经显现出来了,尤其是东汉末年,出现了不少滥竽充数的玩意儿,甚至在桓灵时期,还流传过这么一首歌谣。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这里面有桓,灵二帝卖官鬻爵的因素,但事实也证明了,察举制,其实并不能找出真正能懂实务,能理民的好官来。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学识上一较高下,能者上,庸者下呢。

  至于非要地方名士推荐,一方面是庞统和黄权为了保证地方世家利益所做的坚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的筛选掉一些有才无德之人。

  中国人的用人理念,一向还是比较偏向于用人用德的。

  有德无才之人,最多就是个庸官,这样的人坏不了大事,甚至多锻炼一下,也不是没有锻炼出来的可能。

  但有才无德之人,用好了,自然能起到大作用,但用不好,可就容易为祸百姓,甚至是为祸天下了。

  你不可能指望每个上级官员,甚至皇帝都能用好有才无德之人,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样的资质,哪怕是在曹魏,也只有曹操敢说我“唯才是举”,换了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