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6 真正的大手笔_大唐风流小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忘忧的话,让李二与房玄龄等人,又是好一阵沉默。

  倘若没有今日亲眼所见这稻田产量,他们对于李忘忧的话,自然是嗤之以鼻,丝毫不会考虑。

  但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他们又如何还能将李忘忧的话当成笑话?

  可要将那些严重减产的麦田改种水稻,这决心却不是那么好下的。

  万一冬季来临,水稻却无法成熟,那就相当于土地之颗粒无收,其结果比蝗灾更严重。

  “子忧,你有多少把握,能在此时赶种一季水稻?要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开不得玩笑。若到岁末田颗粒无收,子忧你可想过那后果?”李二沉吟了半响,出言询问道。

  他的话倒是让李忘忧也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这有多少把握,还真不好说。

  让关道抢种水稻,是他拍脑门想出来的,根本没有把握可言,更没有先例可循。

  关道由于人口集,粮食原本就很紧张。

  尤其自从大唐建国,人口开始休养生息,导致关道的人口激增。几乎所有关道内的州府,人口都是翻倍增长。

  贞观二年,长安城的人口便有十多万,还有数万人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来往的商贾、朝贡的番邦以及各国“留学生”。

  历史上,到了天宝年间,长安城的人口激增到了一百十万,增加了百万人口,甚是骇人。

  如此多的人口,需要的粮食蔬菜自然也是天数字。

  李二与房玄龄等人如此重视农事,也是因为这庞大的人口压力。

  光是长安城,十几万户人家,每日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便是庞大到极点的数字。

  每日无数的商贩,络绎不绝的穿梭于长安城内,为这座庞大的城市运去足够的物质。

  而关道的粮食产量,更是会影响到大唐的稳定与否,马虎不得。此时关道虽然麦田受蝗灾影响,会严重减产,却也不至于颗粒无收,一亩地收个三五斗粮食,总还是有的。

  但要将这些青黄不接的麦苗全部铲除,去耕种水稻,确实风险太大了。

  这个险,李二冒不起,他李忘忧也冒不起。

  李忘忧想明白这些,便也觉得自己之前的建议,有些想当然了。

  万一李二按照他的想法,传令关道各州府改种水稻,届时却失败了,那后果李忘忧也不敢想象。

  “叔叔,此事是小侄并无完全把握,是小侄考虑不周。不过小侄却有个想法,还望叔叔允许。”

  “你且说来听听。”

  李忘忧心默默计算了一番,很认真的盯着李二眼睛说道:“倘若叔叔允许,小侄希望在户县尝试改种一季水稻,嗯,便算是实验田吧。户县人口,据小侄所知,有户二万七千余,口十万八千多人。倘若改种水稻不得,让田地颗粒无收,这十万人口,小侄愿意散尽家财,养活他们一年!”

  李忘忧说这话,也是有底气的。

  大唐实行均田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