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拿破仑时代的炮兵_帝国的黎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目标队伍的前方,或最好在敌方队列的上空爆裂。

  霰弹的名称(Canister)本意就是圆筒,弹体外观呈圆筒状。外壳是一层薄铁皮,底部是一个木质的膛片(sabot),弹体内装有铁质小弹丸(注意:弹体里并没有火药)。霰弹除了按照通常的火炮型号区分彈藥外,还根据内装弹丸大小分为重霰弹和轻霰弹。轻霰弹使用的弹丸约1.5盎司左右(1盎司=28.25克),重的则在4盎司左右,各国会有不同,但是差别不大。霰弹从原理上讲更近似于枪而非炮,开火后膛片推动弹身前进。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弹体外壳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内装弹丸势必逬出,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这一弹幕会逐渐散开,划过一个由炮口为定点的圆锥形空间,击中目标。

  霰弹的原理决定了其更适于用加农炮直射(当然,当时的榴弹炮也有此弹种)。而且,有效射程要近很多。英军规定不可以在350码以上使用霰弹。法军的轻霰弹也基本控制在400以内使用。当然,法军12磅炮所用的重霰弹在600~800米的距离仍能有效杀伤敌方单位。但是,在这个距离上弹幕早已完全散开,开炮的人恐怕都不清楚会命中谁。霰弹的这种“面”杀伤穿透力不强,适于展开的横队,所以机动支援进攻的骑乘炮兵会配备较多霰弹。同样,骑在高头大马之上,两列横队攻击的骑兵(正面的受弹面积更大)也就成了霰弹的另一极佳射击目标。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霰弹并不完全等于葡萄弹(Grapeshot)!葡萄弹的原理近似霰弹,但是是当时海军的弹种,而非陆军的。

  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上面的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有效射程短。榴霰弹则将小弹丸装在近似榴弹的弹体内,同时装药。但是装药的量仅够刚好破坏外层弹壳。发射后弹体朝敌方飞行一段距离,装药爆破释放出小弹丸,继续按原弹体的方向飞行,从而延后了扩散的时间,可以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榴霰弹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但是在加农炮上的效果要好些。

  前面讲炮兵连的构成时,大家应该注意到:所有的炮兵连都是加农炮多于榴弹炮。看过各种炮弹的原理和用途,就会明白:那时候加农炮的使用率要远高于榴弹炮,所以加农炮的数量较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防御时,炮兵被用来轰击敌方攻击纵队或骑兵,杀伤敌方人员,打击敌方意志,弱化攻势。攻击时,炮兵可以动摇敌方阵线,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的战机。无论进攻还是防御,炮兵都很少直接轰击对方炮兵,因为按照当时的火炮精度,

  请收藏:https://m.bokan001.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